close

    
文:洪蘭(國立中央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)

最近在整理我姐姐的遺物時,從書架中掉落一張紙,拾起來一看,是「悔過書」。
原來民國四十幾年她念北一女時,家中經濟情況不好,父親的職位雖然高,但是公
務員的薪水很少,只能維持基本的溫飽,無餘錢做他事(這是為什麼當年會有公教
人員免稅的辦法)。

當時北一女冬天的制服有黑外套,因為買不起,母親便把父親的舊衣染黑,幫姐姐
做了一件黑外套。母親的手很巧,做得非常好,跟外面買的沒兩樣,只是質料不同
而已。結果姐姐每天上學都被教官叫去罵、寫悔過書。姐姐是個乖巧的孩子,不敢
跟家裡講,怕父母難過,她便先寫好很多張悔過書,免得被叫到辦公室寫會耽誤上
課聽講;升降旗時儘量借值日生的外套穿,就這樣度過了中學的歲月。

現在回想起來,只要外表形式一樣(這不是學校規定穿制服的主要原因嗎),用什
麼布縫製的又有什麼關係呢?每天把學生叫出來當眾羞辱,命令她寫悔過書有什麼
用呢?家裡沒錢,寫一百張悔過書,還是沒錢做新衣。但是對十幾歲的女孩來說,
面子、心裡都是很難過的。看到她的悔過書,我才明瞭為什麼母親三令五申,只有
考上北一女才可以去念,因為考上別的學校又要花錢做制服,家裡是變不出錢來
「治裝」的。現在的孩子哪裡會感受到「惜物」的重要性,全新的衣服因顏色或樣
式不喜歡就扔到角落不穿。想到當年看到下雨天就發愁,因為制服只有兩件換洗,
空氣溼度大,衣服若沒乾,第二天就沒的穿。我們這一代勤儉是逼出來的,人不窮
就難學儉哪!

為什麼很多人只會一板一眼照章行事,不會找出條文後面的精神來應變?法律不是
不外人情嗎?穿制服的目的是對團體認同,使校外人一看就知道是哪個學校的學生,
增加團體的榮譽感;同時制服也使學生不必花腦筋去想明天要穿什麼,可以專心讀
書。如果穿制服的目的是如此,那麼布料是哪一種有什麼關係呢?

我在美國念書時,加州大學醫學院有位科主任對他的學生說:「病人可以因病而死,
但是不能因沒錢而死。」我聽了深受感動。同樣的,學生可以因行為不當而寫悔過
書,但是不能因沒錢而寫悔過書。或許是因為這樣,我對弱勢兒童特別關懷,對老
師把沒有交午餐費的學童叫起來當眾羞辱也特別憤慨。同理心是人類最高貴的情操,
沒有同理心的人只是執法的機器罷了。

昨天去醫院探一個醫生朋友的病,他苦笑說,過去教學生如何對待病人,當自己現
在躺在床上時,才知道過去教的全都是皮毛,沒有觸到看診的核心。當他的手上找
不到可以打針的血管時,他才知道病人的痛。現在教育部在推生命教育,生命教育
無他,實作、親身體驗而已。請把學生帶出教室、帶出都市,讓他們親身體驗一下
祖先渡黑水溝,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辛苦,他們才會真正懂得什麼叫生命,什麼叫
生命的韌性。

**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2010/4/20 家庭版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daluen2010 的頭像
    daluen2010

    環境教育大家一起來

    daluen20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